台積電赴美設廠之我見

台積電赴美亞利桑那州建廠,還是5奈米廠,看得不少綠衛兵爽翻天只差沒高潮射精…

FB上1450/817糞青居多,幾無有見地的分析,至於鬼島霉體,分析水平也不比網軍高多少,清一色皆是手淫的『台美友好,大陸崩潰bla bla bla』,不具可看性。

我看了各方資訊,稍微整理下:

  1. 晶圓廠2021年動工、2024年完工,產能月2萬片晶圓。
    • 台積電在台廠區今年都已量產5奈米,這個廠要到2024年才開始投產,屆時台積電的主力製程只怕都已是3奈米(目前已排定2021年試產)。月產2萬片,遠遠遠遠遠不夠蘋果、輝達、高通等公司的產能需求,不可能成為台積電量產主力。

    • 順便提一下,台積電在台廠區,去年整年晶圓生產數超過1000萬片,你覺得一個月產2萬片的廠,比重有多少?

  2. 亞利桑那州?
    • 是個標準的搖擺州,設廠在此,政治意義大於量產意義。選舉在即,川普須滿足『製造業回美、美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目前還做不到,但能來張持鏟挖土動工照,應付選舉足夠了。
      此廠後續能成否,還看大選結果。前例是鴻海那個目前被譏為PPT工廠的威斯康辛州廠…聽不懂?就是選前答應郭董各種政策優惠的州長選輸了,新州長不認帳,建廠計畫涼涼。
    • 台積電聲稱投資120億美元,但那是2021~2029共10年攤提,每年約13億美元,說真的算不上大投資。稍微有腦的應該可以看出緩兵之計的態勢。看川胖當選否,再來決定後續因應。
  3. 可能的情況
    • 台積電以此向美換取出貨華為訂單許可證,華為現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僅次於蘋果。大陸已揚言如美進一步逆全球化執意限制供貨華為,大陸將報復性制裁蘋果高通AMD等企業。
    • 蘋果高通AMD等企業,大陸市場對他們有多重要,這應該不需多言。真制裁下來,蘋果華為高通AMD等生意都要大受影響,這將影響台積電50%以上訂單客戶……
    • 所以美國不進一步搞華為,大陸繼續開放蘋果高通AMD產品,對台積電是最佳解。對比才幾天前台積電還表示不會赴美設廠的發言,台積電以此為交換條件的可能性很高。
  4. 最差
    • 美國本土2017年後已無先進製程,晶片相關產業聚落都在亞洲,對美國非常不利。這意味著一旦台海發生戰爭,先進製程技術將全落入大陸手中,可以反過來卡美國脖子。
    • 2021年建廠,2024年投產,3年多足夠初步建立起相關產業聚落,也符合製造業回美的選舉政見。屆時台灣便再也不重要,完全可以放棄。
  5. 結論
    • 台積電赴美設廠,其實對台灣來說是百害無一利。晶圓製程需要每個環節做到極為逼近100%良率,然後數千個製程過去,才能滿足最終90%良率的獲利最低標準。美國人才都去FAANG或華爾街撈錢,誰要去你台積電24/7三班制十萬青年十肝……那誰來把良率搞定?從台灣挖人啊!
    • 所以最差情況就是美國把5奈米製程握在手中、台灣更多人才流失…並且手中再無美國在意的籌碼,可說是對台灣最糟糕的狀況。鬼島霉體竟然清一色做完全樂觀解讀,當真意識形態鬼遮眼。

最後提醒大家一件事:《美國是不會和核大國開戰的

「台積電赴美設廠之我見」 有一則迴響

  1. 壟斷的言論造成的認知偏誤
    2020-10-27 中國時報 潘華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最近有兩件國際新聞事件值得關注:
    第一是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第3季外貿數據,出口連續第6個月正成長,進口也有不錯的增幅,外來投資則遠超過預期的增長,使得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例達到接近20%的歷史紀錄。
    從經濟進出口數據,以及海外投資數據,都顯示雖然在美國舉國之力的重點打擊之下,中國經濟仍然整體運行良好無虞。不知當這樣的新聞出現在台灣讀者的眼前,讀者們會不會聯想起這1年多來,在台灣各式媒體上出現的那些專家學者的各種連篇累牘的「中國崩潰論」?
    第二是美國川普總統行事作風極具爭議,也導致國際評價正反極端。但在整個歐洲和亞太地區,只有台灣民眾最支持川普連任並獲得42%的支持率。這讓台灣顯得極端「特異」,也違反整個歐亞大陸「普世價值」的認知。
    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情,其實顯示台灣的認知存在著某種偏誤,而這種偏誤的認知又與台灣媒體逐漸集中、壟斷的言論市場存在著某種關聯。
    從1990年代中國崩潰論開始,台灣的言論市場就出現了一批偏執的專家看衰中國。2010年之後,許多滯外不歸的大陸人更逐漸成為新一代中國問題的研究權威。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到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以及華中夏季水患,各式學者專家眾口鑠金地說中國經濟這次即將崩潰。只是三峽大壩並沒有被台灣的口水衝破,經濟也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崩潰,中國也沒有出現難民潮。中國的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以及海外投資金額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連中國對美出口也呈現正成長,甚至今年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也可望創新紀錄。
    這些學者專家當時彷彿認為:以川普總統對中國的雷霆之怒,手指一指,中國就將如雪人一般地融化。然而,他們不了解的是:政治與經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
    政治必須尋找敵人、樹立敵人,藉著打擊敵人來完成政治動員。然而經濟活動講究的是互利共贏,如果只有自己單方面占便宜,不但會失去客戶,還會得不到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信任。交易的對手並不是敵人,想要長期合作,就必須雙方互蒙其利。因此,政治經濟雖然往往是一體兩面。但政治與經濟在某些時刻會產生分裂、碰撞,再重新趨於一致,直到下一個碰撞點的出現。這是中美現階段各種摩擦的本質。
    所以,中美兩國在政治上趨於緊張,但是在商業合作以及貿易投資上其實並沒有趨緩。同樣的,台灣與大陸在政治上雖有分歧,但是在經濟上卻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並且已然深度結合。今年台灣與大陸的貿易與投資金額也可望創新紀錄,就是明證。
    當代的日本學者往往反思,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的民族主義日趨加強,最終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我毀滅的惡性螺旋。他們發現:在當時的日本,這些被稱為「知識分子」的報紙記者、學者和文人,與當時的軍人相比,更加好戰,更積極煽動「正義」的戰爭。
    相反地,經歷過明治維新的元老,以及山本五十六等海軍高層,都了解日本軍事力量和經濟能力的極限,試圖給戰爭的擴大踩下煞車,最終都遭遇了失敗。
    台灣的知識分子應當清楚台灣軍事力量和經濟能力的極限,應為謀求兩岸的和平、為台灣的利益極大化而審時度勢。然而,很多人卻站在了煽動台灣民族主義的一方。
    也許他們能力有限,多次破產的中國崩潰預測就是明證,也無法認知到政治經濟複雜的多元一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是簡單地堅壁清野的二分法:不是敵人就是朋友。他們的確影響了台灣的媒體輿論場,並且塑造了「中國是敵人,川普是朋友」,導致了台灣是唯一對川普擁有高支持度的地區的特異殊榮。
    台灣作為弱小的一方,只要失去了和平,則更容易失去了戰爭。不能讓壟斷的言論造成集體的認知偏誤。真正讓台灣賴以生存的,是我們靈活的商業思維(Business Mind)。致力化敵為友,成為所有人的成功夥伴,這其實不也是低調務實的台商在此敵我難辨的紛亂世界中最佳的生存策略嗎?

發表留言